第969章 街头趣事
大唐:武神聊天群 by 宁心静气
2025-7-14 00:10
正月十五,元宵节。
元宵节是天朝的传统节日。
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,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。
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“试灯”,十五日夜为“正灯”,民间要点灯盏,又称“送灯盏”,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。
东汉时期,佛教文化的传入,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。
汉明帝永平年间,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,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“燃灯表佛”。
因此,正月十五夜,燃灯的习俗,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,以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,逐渐在华夏扩展开来。南北朝时,元宵张灯渐成风气,梁武帝笃信佛教,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,到了大唐时期,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,佛教兴盛,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“燃灯供佛”,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。
而且,从大唐开始,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,并且将节期从~一天扩展到了三天。。这是一年里—最热闹的日子。
大年初一,对于大多汉人来说,更多的,是一种对家和血脉的奇托,而年十五,则是一个极—为欢乐的日子。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,到元宵节,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、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。
初一给家长拜年,初二回娘家拜年,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。
在这个时段,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,初五是破五,农活可以开始于,店铺可以开门了,这个时段,社会开始正常运作。
到了正月十五,全体社会成员,不分男女老幼,都会加入到节日活动中。另外,在这个时代里,元宵节更是一个浪漫的节日。
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里,给未婚男女提供了一个机会,传统社会的女孩,很少在外面自由活动,但元宵佳节期间,往往都会结伴出来游玩,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的机会,顺便也可以物色对象。
所以,在古时候,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情人节。唐国公府。
在管家唐贵的指示下,大红灯笼高高挂起。府中的婢女们,其乐融融集在一起包汤圆。
以白糖、玫瑰、芝麻、豆沙、黄桂、核桃仁、果仁、枣泥等为馅,用糯米粉包成圆形,有汤煮的,有油炸的,风味各异。
或许是佳节气氛的原因,长孙明兰的心情看起来非常不错,胃口大开,吃了不少汤圆。傍晚时分。
“我们也出去走走吧!”长孙明兰抓着唐峰的手臂,脸上满是柔和的笑意。“现在街上人杂混乱,你又有身孕在身...”唐峰实在不忍拒绝这个小女人。
“这不是有你在么,不会有事的。”长孙明兰摇着唐峰的胳膊,一脸的楚楚可怜。唐峰无奈,只得点了点头。
这个小女人曾也是长安城有名的才女,才男才女怎么会错过元宵猜灯谜这么有趣的事情呢。当然了,唐峰自己也想看看这样的盛况。
换了一下行装,唐峰携着长孙明兰出了府邸,赵平、甄平远远跟在身后。
虽然说,在这长安城中,又有他在身边,长孙明兰几乎不可能出什么事,但唐峰还是让赵平等人跟上了。小女人有身孕在身,经不起任何的意外,唐峰也不允许出现任何意外。
宽广的大街上。
街道两侧,花灯琳琅满目,有宫灯、兽头灯、走马灯、花卉灯、乌禽灯等等,吸引着观灯的群众。长孙明兰左看看,右看看,一脸很是高兴的样子。
除了花灯之外,街道两侧还有耍龙灯、踩高跷、舞狮子的艺人,当然了,这样盛大的节日里,小商小贩自是不会缺少。
唐峰一直紧紧护着身边的小女人,目光四顾。汤圆摊子前面,坐着的,大多也都是锦衣在身。·...
这一点,唐峰倒是不感到奇怪。
这个时期,汤圆并不像后世一样,就是一种街边小吃,这个时期的汤圆,价格可一点都不便宜。
唐峰犹记得一首诗说:“贵客钩帘看御街,市中珍品一时来。帘前花架无路行,不得金钱不得回。”,这里的珍品,指的便是汤圆。
继续往前走。
前方一处人头攒动,引起了唐峰的注意。长孙明兰则像一个好奇宝宝,也走了上去。
“店主,你这灯谜也太难了,只怕没有人能猜出来。”唐峰刚刚走过去,就看到一位士族模样的年轻人,对着一名中年男子说道。
“我这灯谜虽难,奖励却也颇为丰厚啊!”那店主笑呵呵的说道。有赵平和甄平开路,两人畅通无阻,直接走到最前方。
长孙明兰看着唐峰,盈盈一笑,无言之间,意思非常明朗。
。看着小女人兴高采烈的样子,唐峰倒也没有退缩,从一张彩灯上取下一张写有谜语的纸条。“史上最难的灯谜(打一成语)。”
这是纸条上的灯谜。
看着上面的内容,唐峰笑着摇了摇头,明白了那位士子为何会说出那样的话。这位店主出的灯谜,确实奇葩了一些。
“店主,你这都出的什么灯谜,我看你这分明是在戏耍我等。”有好事者凑上前去,看到唐峰手中的纸条,义愤填膺的说道。
长孙明兰眉头微暨,思索片刻,美目落到唐峰的身上。她虽然熟读诗书,但这个灯谜的谜底,完全没有头绪。她想要看看,这个自己崇拜的男人,能否猜出谜底出来。
“兄台,我看你也不用猜了,这店主分明就是在戏耍人,这灯谜,哪里会有谜底。”唐峰正在思索,方才那位出口之人凑到唐峰身边说道。
“就是,就是!”后面许多文人土子,也纷纷附和起来上。